生活>

良渚形成的“全民尚玉” “尚”的到底是什么?

2021-09-11 17:58人民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,746 分享

聚宝雅斋 2021-09-06 07:59

1

良渚玉器向来以纹饰精美、器型多样而闻名于世,良渚人不仅用玉器作礼器、祭祀器和陪葬器,还将造型各异的玉器佩戴在身上,形成了“全民尚玉”的社会风气。

良渚人以玉为佩饰,有可能是为了美,也有可能是为了显示尊贵和财富,还有可能把玉视为辟邪护身的吉祥物。

解读良渚玉器

在我国历来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中,良渚玉器出土数量最多,品种最齐全,既有工具类、兵器类玉器,也有礼玉和佩饰玉器,另外还有一些玉器造型奇特,至今还没弄清楚其用途。

从各地博物馆的陈列和已公开的资料来看,良渚玉器的器型有斧、钺、钺冠饰、钺端饰、耘田器、琮、璧、璜、环、玦、镯、臂圈、牌饰、冠形器、柱形器、三叉形器、锥形器、坠饰、串饰、带钩、管、珠、觹、鱼形器、鸟形器、龟形器、蝉形器、人形器等。

其中,佩饰玉器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,证明良渚已形成了“全民尚玉”的社会风气。

良渚人之所以喜欢佩戴玉器,有可能是为了美化自己,也有可能是为了显示尊贵和财富,甚至有可能是为了辟邪护身。

良渚佩饰玉花样繁多,有单件佩,有组合佩;有动物佩,有人物佩;有吊件,也有挂件。下面介绍良渚人最喜欢佩戴的几种玉器。

玉镯是较早发现的一种良渚玉佩饰,它的起源应该比玉琮更早。良渚玉镯又可分为手镯和臂镯,手镯一看便知,但臂镯不容易辨认,有人曾把它称为筒形器。

良渚玉镯一般都光素无纹,只有少量刻有纹饰,如浙江省博物馆就藏有雕刻缠丝纹和神人兽面纹的玉镯,应该是良渚时期身份比较高贵的人所佩戴的玉器。

和玉镯比较相似的良渚玉佩饰还有玉环、玉瑗和玉玦。

按《尔雅》“好倍于肉谓之瑗,肉好若一谓之环”的解释,内孔直径大于环体尺寸的就是玉瑗,内孔直径和环体尺寸相等的就是玉环。

当然,这只是后人的分法,在良渚时期有没有这种区分现在不得而知。

玉玦是指圆形有缺口的玉器,在内蒙古辽宁一带的新石器时期查海文化、兴隆洼文化遗址已有发现。

在良渚玉器中也发现了玉玦,玦的基本形状为圆饼形,中间有对穿孔,有缺口,这种玉玦可能是耳饰,但也可系绳随身佩戴。

学术界认为玉玦最初是一种工具,后来才演经成佩饰。

玉璜或由玉璧残件改成

玉璜的产生可能晚于玉环、玉璧,它的大量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,至战国、汉代达到顶峰。

玉璜最初是佩饰玉,后来演变成用于祭祀北方的礼器。良渚玉璜的基本器型为半月形的扁平体,也有桥形的玉璜,多数光素无纹,少数精品为镂空雕,刻有神人兽面纹。

因玉璜的形状似半璧,有学者认为玉璜是玉璧、玉环的残件改制而成的。玉是很珍贵的东西,玉璧、玉环如果摔烂了,古人便把好的一块改制成玉璜,用于佩戴,有时甚至不加改动直接使用,近年不少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。

考古发掘还证实,良渚人已开始佩戴玉组佩。所谓玉组佩,就是由多件玉器组合而成的佩饰。良渚玉组佩有管串、珠串,也有把管、珠和玉璜等共同穿系连缀在一起的组合。

良渚人还喜欢佩戴动物玉佩和人物玉佩。动物佩有鱼形佩、蛙形佩、鸟形佩、龟形佩等,还出现过猪形佩。

良渚玉鱼一般都十分写实,造型简洁生动,鱼嘴微凸,鱼眼清晰,鱼尾分叉,刻有斜向细线,鱼腹有两个孔,用于穿绳佩戴。

蛙形佩和龟形佩目前均只发现一件,蛙形佩出土于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,玉器呈黄绿色,钻两圆孔为蛙眼,右眼旁边另钻有一小孔,明显用于穿挂。

龟形佩出土于余杭反山遗址,造型写实,栩栩如生,龟的腹部有一对横向穿孔,可穿绳而过,设计十分巧妙。

良渚玉器的人形佩目前也仅见一件,十分珍贵。此玉人头上戴一顶大帽子,宽脸、高鼻、阔嘴、方下巴,双臂抱于胸前。玉人上大下小,造型十分夸张,身体下部钻有一孔。此玉人如用于佩戴则会头上脚上,其用途目前仍无合理解释。

玉觹是良渚玉佩饰中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种,它酷似野猪牙,所以又叫玉冲牙。在旧石器时代晚期,动物牙齿已作为装饰出现在古人头颈上,一般戴于颈部。

野猪牙也常被古人用来钻孔、解绳结,玉冲牙应是仿照动物牙齿而做成的,初期可能作工具用,后来演变成佩饰。良渚玉冲牙呈扁平角状,为镂空雕,中间有对钻圆孔,应为良渚人精心制作的佩饰。

玉钺是氏族首领的象征

良渚文化工具类玉器和兵器类玉器相对发现较少,有玉勺、玉耘田器、斧、钺等。斧又名戚、斤,是人类早期使用最广泛的多用途工具之一,通常被用来砍伐树木、加工修理其他工具。

在新石器时期,斧的使用非常普遍,所以几乎所有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都有玉斧出土。在出土的良渚斧形器中,多数是石质材料,只有少数是玉质的。

玉斧的作用与石斧相同,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,后来逐渐从实用工具演变为礼仪,祭祀用具。

玉斧一般为“凤”字形,肩窄刃宽,肩部或平或呈微微上鼓的弧形,上端有穿孔,刃部或平或弧,刃角有的为弧形转折,有的向外翘起,为尖锐折角。

玉钺应由玉斧演变而来,良渚玉钺的器形和玉斧相似,一般呈长方形或“凤”字形,器身扁平,肩部平直的多,刃弧较宽,刃部两端多为尖锐折角。

玉钺近肩处有穿孔,有的为一个孔,有的为两个孔,个别有三个孔。钺本属兵器,用于临战砍杀。但精工制作的大玉斧已失去原有的实用功能,成为礼仪用具或陪葬用具。

这种大玉钺在良渚文化大墓中多有发现,在当时已是象征氏族首领、军事首领权力的礼器。在出现大事召集族人的时候,氏族首领高举权杖,发号施令。

权杖中部为玉钺,权杖顶端为钺冠饰,底部为钺端饰。大型玉钺后来成为王权和军事统帅权的象征。

玉璧礼天 玉琮礼地

良渚文化的礼玉主要有玉琮、玉璧等。玉琮是最为典型的良渚玉器,以器形大、工艺精、纹饰美而著称于世。

它是一种内有圆孔、外圈作正方形或钝角方形的柱形体,一般分为若干节,每节以边角为中心线,琢出纹饰。

良渚玉琮本身又可分为三类,即镯式琮、外方内圆琮和高节琮。镯式琮应为良渚文化早期的产物,有学者认为它是由玉镯演变而来,镯式琮又可分为素面的和带纹饰的两类。

外方内圆的良渚玉琮包括单节琮和双节琮。雕刻有一组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称为单节琮,有两组称为双节琮。高节琮即多节琮,是出现于良渚文化后期的一类玉琮。

由于节数较多,高节琮的神人兽面纹一般为简化纹饰。因为琮的造型是内圆外方,现代不少学者认为它反映了良渚人已有天圆地方的观念,认为它的内圆代表天,外方代表地,中间的孔则表示天地间的沟通,因而进一步认为玉琮是祭祀天地的法器。

对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,古人祭祀天地一般都有专门的器物,不会一器两用,《周礼》说过“以黄琮礼地”,说明玉琮在良渚文化时期应为专门用于祭祀大地的礼器。当然,玉琮还是当时部落中重要人物死后的陪葬品。

璧是最早的礼器之一,这种圆环形的玉器几乎伴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,也是品种数量最多的一种礼器或祭祀器。而良渚玉璧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这类礼器,而且大多数良渚玉璧的颜色为青色,也证实了《周礼》以“苍璧礼天”的记载。

《尔雅》称:“肉倍好,谓之璧”,意思是“肉”是“好”的两倍,即为璧。所谓“肉”,即边,“好”,即孔。

但良渚玉璧并不这么规范,往往大体上是圆形,但轮廓不正,而且厚薄不均,表面不平,“肉”不一定是“好”的两倍,穿孔也不一定在中间。

目前所发现的良渚玉璧绝大多数光素无纹,只有上海博物馆、浙江省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展出过刻有纹饰符号的玉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