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业>

诗笔凝邮都,文心映江淮

2025-11-02 17:08人民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,746 分享

诗笔凝邮都,文心映江淮

朱明荣

张荣权先生的《高邮颂》,恰以这般凝练而深情的笔触,将一座城的千年过往与当下活力,熔铸为一篇兼具史料厚度与文学温度的城市颂歌。从龙虬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星火,到运河畔世界遗产的璀璨光芒;从抗战烽火中的铁血抗争,到新时代产业腾飞的蓬勃气象,文章以 “颂” 为骨、以 “情” 为魂,既是对高邮地域文化的系统梳理,更是对城市精神的深情礼赞。下文将从叙事架构、语言艺术、文化内核与表达精进四个维度,解析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。

一、史诗架构:纵横古今的邮都全景图​

张荣权先生的《高邮颂》以宏大的史诗架构,构建了一幅跨越七千载的高邮全景画卷,其结构设计堪称 “立体式地方志” 的文学表达。文章以地理定位开篇,“地踞扬楚之脊,襟带苏皖之疆” 精准勾勒高邮的空间坐标,随即以时间为轴铺展历史长卷:从 “龙虬播火” 的远古文明,到秦置邮亭、汉升县、宋为军的行政沿革,再到抗战烽火中的铁血抗争与新时代的腾飞发展,形成 “空间 — 时间 — 精神” 的三维叙事脉络。​

这种架构的精妙之处,在于 “板块式组合与递进式升华” 的结合。文中 “历史 — 文物 — 风光 — 物产 — 人文 — 美食 — 新时代” 七个板块看似并列,实则暗藏逻辑链条:历史积淀孕育文物瑰宝,水乡环境滋养物产丰饶,一方水土养育杰出人才,而这一切最终汇聚于 “新时代腾飞” 的主题落点。如 “运河故道” 与 “高邮灌区” 两个世界遗产的并列,既呼应了 “文物名区” 的定位,又为 “现代水利智慧” 埋下伏笔,使历史与现实形成自然对话。文末 “纵观城乡,如花似锦;展望未来,一路阳光” 的收束,更将前文的铺陈升华为对城市精神的礼赞,完成从 “述史” 到 “颂魂” 的跨越。​

二、语言艺术:雅俗共赏的诗性表达​

作为一篇颂文,《高邮颂》的语言艺术彰显出 “雅正不失灵动,铺陈兼具韵味” 的鲜明特色,其表达魅力集中体现在三方面:​

其一,对仗与排比的韵律之美。文中大量运用对仗句式构建节奏感,如 “挡军楼,挡铁骑难挡洪蟒;马棚湾,湾堤决泪积潭汪”,以地名呼应强化历史沧桑感;“唐塔方正,笑瞰大湖四野;明塔高耸,剑指乱云苍穹”,借建筑形态对比凸显时空流转。而排比段落的运用更添气势,写四季风光时 “春日里…… 夏日里…… 秋日里…… 冬日里……” 的铺陈,写美食时 “全鸭席…… 全鱼宴…… 清真之宴…… 盂城驿宴……” 的罗列,既展现内容的丰富性,又形成如赋体般的铺张扬厉之美。​

其二,典故与细节的厚重之美。作者深谙 “以典证史,以细节传神” 之道,全文 19 处注释绝非冗余,而是将文化密码融入文本肌理。引用秦观 “吾乡如覆盂” 诠释 “盂城” 别称,借蒲松龄诗作佐证马棚湾水患,用汪曾祺《受戒》《沙家浜》“智斗” 彰显文脉传承,使每一句赞颂都有史料支撑。细节描写更见功力,写高邮咸蛋 “蛋白犹如脂玉,蛋黄恰似太阳”,以具象比喻激活味觉想象;写雪花豆腐 “豆片薄如发丝,色泽白似雪样”,以精准描摹传递工艺之精,让文字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感染力。​

其三,情感与张力的平衡之美。文章打破 “颂文多溢美” 的局限,于赞美中融入深沉痛感,形成 “悲喜交织” 的情感张力。写灾祸时,“寡妇圩痛哭,哭声鬼神同悲;新民滩泪涌,泪飞天地同怆” 的沉痛叙述,与后文 “碧血染河山,丹心映朝阳” 的昂扬斗志形成强烈对比;记治水时,“先贤立涛头治水,魂断潭泽” 的悲壮,更衬托出 “高邮灌区,世界灌溉工程旗扬” 的辉煌。这种 “先抑后扬” 的情感设计,让赞美不再空洞,而是扎根于苦难与抗争的历史土壤,更显真挚厚重。​

三、文化内核:“邮都精神” 的当代诠释​

《高邮颂》的深层价值,在于通过文学书写提炼并诠释了 “高邮精神” 的核心内涵,实现了地域文化的当代转译。文中诸多元素共同指向三种精神特质:​  一是坚韧不拔的生存智慧。从唐代李吉甫筑堰开塘,到明代 “三公” 立涛治水,再到现代 “彻底送走瘟神” 的血吸虫病防治,作者以治水史为主线,展现高邮人 “与水抗争、因水而生” 的生存哲学。“归海坝,防不足而泄有余” 的水利设计,不仅是工程智慧,更暗喻 “顺势而为、刚柔并济” 的生活态度。​  二是文脉绵延的精神传承。文章用近三分之一篇幅书写人文,从秦观的婉约词风到汪曾祺的乡土文学,从王氏父子的经史考据到七名院士的科技攻关,构建了 “文运昌盛、代有才人” 的文化谱系。尤为精妙的是,作者将汪曾祺笔下的 “高邮咸蛋”“蒲包肉” 等美食写入文,使文学记忆与味觉记忆重叠,让 “文脉” 不再是抽象概念,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神基因。​

三是开放包容的发展格局。从 “清真寺,民族友谊长存” 的历史见证,到赵厚麟 “走进联合国” 的现代传奇;从 “运河故道” 的世界遗产身份,到 “路灯制造,大江南北照亮” 的产业辐射,文章处处彰显高邮 “立足江淮、胸怀天下” 的格局。这种开放特质,恰是对 “邮都” 本义的当代延伸 —— 古代邮驿传递信息,今日高邮连接世界。​

四、白璧微瑕:可精进的表达空间​

若以更高标准审视,《高邮颂》在局部表达上仍有精进空间:

其一,人物群像的具像感稍显不足。“人文荟萃” 部分采用 “姓名 + 身份” 的罗列方式,虽体现人才之盛,但缺乏个体精神的凸显。如写吴三桂 “一代枭雄名将”、张士诚 “承天建国称王”,未点明二人与高邮的深层关联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;对汪曾祺的书写仅提及代表作,未关联其 “故乡即世界” 的文学理念,使得人物形象略显扁平,未能像文中 “七公殿红灯救民” 那样形成具象化记忆点。​

其二,现代发展的书写略显空泛。“新时代腾飞” 板块多为产业名词的堆砌,如将抽象的 “经济发展”名词转化为可感知的发展故事,会更具说服力。

其三,情感转换的过渡可更自然。部分段落间的情感跳转略显突兀,如 “寡妇圩” 的惨痛记忆与 “唐塔方正” 的昂扬景致之间,缺少缓冲过渡;从古代治水直接切换到现代工业,未凸显 “水利精神” 对当代发展的影响,使得历史与现实的联结不够紧密。若能增设 “精神传承” 的过渡句,如 “昔有先贤治水兴邦,今有匠人筑业强国”,可使文脉更贯通。​

总之,这是一篇鲜活的 “文化名片”。尽管存在局部可精进之处,但瑕不掩瑜,《高邮颂》仍堪称当代城市颂文中的佳作。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,将地理、历史、文化、物产熔于一炉,既避免了地方志的枯燥刻板,又摒弃了宣传文的浮夸空洞,成功为高邮塑造了 “历史悠久、文脉绵长、充满活力” 的文化形象。文中那些浸润着烟火气的细节 —— 从双黄鸭蛋的油润到蒲包肉的清香,从唐塔的晨钟到高铁的鸣笛,共同构成了高邮的精神图腾。​

这部作品的价值,不仅在于记录一座城的过往与当下,更在于提醒我们:城市的灵魂,藏在历史的褶皱里,躲在寻常的烟火中,更闪耀在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中。正如汪曾祺用文字让高邮成为 “文学地理” 的坐标,张荣权的《高邮颂》也为这座城市镌刻下一枚鲜活的文化名片。

2025年11月1日